《太阳的影子IV》由著名作曲家秦文琛为筝创作的独奏曲,演奏家刘文佳演奏。
你见过太阳的影子长什么样吗?是昏黄的日光下,一下被拉长一会儿变短的裙摆;还是阁楼的窗户后,透过玻璃照进来有些晃眼的光斑,这些相伴在童年时期的光景,在长大后好像与我们失散了。而这首作品中,作曲家试图回忆、捕捉那些在他童年中稍纵即逝的梦幻曲。
作品创作于2000年,全曲共有五个部分,作者将它们各自标上名字,分别叫“籁”、“长调”、“静谧与光”、“行云”、“弦子上的歌”,这五个部分有各自不同的意境。作品在创作和演奏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对古筝而言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
但即便如此,如此“现代”的作品依然与“传统”紧密相连,作者从小生长在内蒙古,家乡保存着他小时候各种记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选择透过作品记录下来。作曲家为了实现对内蒙古民间原始声音因素的想象,在古筝上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音色尝试,比如大篇幅的使用琴弓拉奏模仿马头琴的声音、使用中指关节敲击筝码顶部、用硬币摩擦琴弦等等。这些古朴、粗粝、天然 混成而未经雕饰的原始性声音,使不和协的音高组织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变得合理而更有魅力。
此外,内容传统手法现代还体现在,作品的每部分都与数字“九”发生关系,“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冠以”吉祥“的头衔,如“九五之尊”、“九九归一”、“九重天”等。在《太阳的影子》中,作者将“九”这个吉祥之数分别以不同样貌在五个部分中呈现。如第一部分“籁”中,共有 36(4 × 9)个音响群,它们色彩各异,刘文佳老师在这一段的演奏充满了期待感,所有的留白后她必然会演奏出你内心期待的那个声音,浓淡相依;第二部分“长调”,用了九个不同的音高,支撑起了古老而悠远的旋律等。如此富有逻辑和理性的手法,在中国文化的诠释下却又充满意味,这便是作曲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